1980年12月15日設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是臺灣第一個科學園區,23年來已投入新臺幣385億元,至2004年6月底止,園區內共設立378家高科技公司,大部分是半導體、計算機、通訊、光電等電子產業。經過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已成為世界上發展成功的科學園區之一。
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園區的各產業也有大幅的成長。截至2004年6月底累計入區公司378家,累計實收資本額新臺幣9912億元,島內資金占92%,國外資金8%,員工人數為103603人。2003年營業額新臺幣8578億元,成長率22.3%;園區公司目前股票上市及上柜公司共有90家,其中臺灣集成電路、聯華電子、旺宏電子及友達等四家公司進軍美國市場,在美國上市。
新竹地區擁有卓越的研究環境,包括鄰近的臺灣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學生總數共兩萬名,其中半數為研究生;臺灣最重要的產業研究機構——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近六千名研究人員,主要的任務包括配合臺灣政策發展前瞻性技術,因應業界需求從事應用科技研究,以及協助傳統產業升級,目前科學園區里有40家以上的公司為工研院的衍生公司。此外園區內還有高速計算機中心、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太空計劃室、精密儀器發展中心、芯片設計制造中心、及臺灣奈米組件實驗室。這些大學及研究機構對于園區的技術研發、在職訓練及新創公司之育成有很大的幫助。
素質整齊的從業人員是園區得以迅速發展的基礎,103603名員工中專科以上人力占67%大學以上占43%,平均年齡32歲,“海歸”4340人,由學人參與設立的園區公司有119家,在園區23年發展過程中,“海歸”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他們所帶回的科學技術與經營理念在園區逐步生根茁壯,帶動并提升臺灣高科技產業的整體發展。
園區廠商2002年共投注新臺幣465億元于研究發展上,占總營業額5.8%,對照臺灣制造業平均只有1.3%左右的研發比例,顯見園區公司投資研發意愿遠高于臺灣一般廠商。2002年獲得臺灣專利核準案件共2688件。在465億元的研究發展經費中,以集成電路產業研發經費新臺幣304億元最多,生物技術產業46.3%的研發比例最高。園區研究人員共計9873人,約占總員工數10%,其中亦以集成電路產業的研究人員最多,共計5375人。
光電產業發展趨勢
80年代,計算機外設產業為園區帶來輝煌的成果,為臺灣計算機信息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90年代半導體產業起而代之,帶動整體半導體產業發展,使臺灣成為全世界晶圓代工王國,也成為全球電路設計第二大地區,其垂直分工營運模式帶來之經濟效益,改變全球半導體產業經營型態。到2004年6月底入區營運之光電產業,共計60家,實收資本額達到新臺幣1408億元,員工人數為19416人,92年營業額為943.3億元,個人平均生產力則達到新臺幣487.6萬元;開發之產品包括第六代大尺寸TFTLCD、高亮度發光二極管、白光發光二極管、雷射二極管、多功能光驅、光儲存媒體及光學讀取頭等關鍵零組件等產品,均屬亟需建立之技術;2003年園區光電業產值約占全球光電產業1.3%,占臺灣光電產業之12.6%,可以看出園區光電產業之發展,對臺灣光電技術建立與未來發展,具有舉足輕重之影響,光電產業同時也成為園區繼半導體與計算機周邊產業之后之第三大產業。
歸納園區光電產業20年來發展,有下列趨勢:
一、產業Migration(遷移)現象
光電產業早期人才嚴重不足,整體結構不是很健全,產品偏重中下游系統產品。經過20年的發展,已達到基礎結構完整,專業技術人員養成,建立自有技術,新的技術與產品紛紛投入,著重關鍵零組件開發,達到建立完整產業鏈,上下游整合,技術擴散,產業廣度與深度提升之目標。在產品開發上,由早期之光電材料組件、LED晶粒制作、光學鏡片鍍膜、光輸出與輸入設備、光學組件及太陽能電池模塊等產品,朝向上游關鍵零組件開發,產品包括LED磊晶量產技術,朝四元高亮度、藍光、白光、新材料、及光信息與光通訊LD磊晶開發,TFTLCD擴建五G、六G廠量產技術,并開發低溫多晶硅技術、電漿顯示器面板技術、有機電激發光二極管等次世代面板技術。在投資型態部分,由早期平均投資額介于5000萬至1億元間之中小型態公司,發展至平均資本額超過20億元之中大型公司,成長超過40倍,光電產業中資本額100億以上公司有2家。在技術發展上,則由早期較依賴外商與“海歸”建立技術型態,變更為以臺灣學研單位及企業自主技術為主要來源,達到技術自主性。
二、園區LED產業發展模式,帶動臺灣成為世界第二大LED生產地區
園區LED產業之技術發展,系由晶粒制作提升到高亮度磊芯片制作,并邁向長波長通訊與信息用LD發展。園區LED產業,啟于1983年晶粒制造,由早期以LPE、MOVPE技術,開發GaAs、GaP等材料,以紅光與橘光之晶粒制作為主,中期進步到開發四元高亮度磊芯片,并延續成熟之紅、橘光技術,開發藍、綠光產品,近期更朝向氮化鎵GaN、硒化鋅ZnSe等新材料,藍、白光產品為主,技術演進不但帶動臺灣LED產業發展,同時推動臺灣成為世界第二大LED生產地區,2002年產值為新臺幣235億元,所擁有的MOCVD機臺數列全球之冠;同時延續可見光發光二極管經驗,積極開發光信息、光通訊與醫療用高功率雷射二極管等,對臺灣光儲存產業與光通訊產業發展,頗有助益。
三、園區TFTLCD產業由2.5代切入,目前朝向6G及7G趨勢發展,2004年大尺寸面板產值將超越韓國,成為世界第一
臺灣TFTLCD產業發展,始于1992年園區所建的2.5G廠,隨后帶動臺灣整體TFTLCD產業朝向3.5G與5G技術開發,目前在因應LCDTV市場需求下,紛紛規劃6G廠與7G廠之發展。2003年臺灣平面顯示器產值為新臺幣3154億元,較2002年成長34.7%,占全球之18%;其中大尺寸TFTLCD10.4吋以上為2638億元,世界占有率達34.9%,為全球第二位。目前臺灣共有6座五G廠量產,規劃與興建中之六G與七G廠有6座,總投資額超過新臺幣5000億元。2004年第四季,大尺寸TFTLCD全球占有率將可達44.3%,將超越韓國,成為世界第一。
在次世代面板技術開發上,園區廠商亦紛紛投入開發低溫多晶硅技術LTPSTFTLCD、電漿顯示器面板技術PDP、有機電激發光二極管技術OLED等,以掌握未來技術開發之主流。
四、技術來源由依賴外來技術逐步朝向技術自給自足
由園區技術來源分析,80年代主要以依賴外來技術為主,在光電產業中有61%為外來技術支持“海歸”23%、外商與國外技術轉移38%,臺灣學研單位技術轉移為39%;然而到90年后期,外來技術比重逐漸減輕,由61%降至37%(“海歸”17%、外商與國外技術轉移20%),臺灣學研單位技術轉移提高至46%,同時有17%為團隊自行研發技術,可以看出臺灣光電技術提升,學研單位成為技術主要供應者,企業自行研發技術比例增加,已達到自主研發技術目標。
五、產業結構完整,帶來群聚效益
園區產業,由早期系統產品開發,邁入關鍵零組件產制,堪稱達到上下游整合,產業結構十分完整。其中又以光驅產業、投影機產業、LED產業、LCD產業等結構最為完整,帶來極大之群聚效應。以LCD產業為例,業者在不斷擴廠與開發次世代面板趨勢下,對關鍵零組件與原材料廠商,發生極大磁吸效應,主要關鍵零組件包括玻璃基板、彩色濾光片、光罩、偏光板、背光模塊、驅動IC、冷陰極管等產品臺灣均已有廠商投入開發,并帶動國際各光電大廠紛紛來臺設廠,例如Hoya、Corning、ASH、NHT、DNP、Toppan、Unaxis等。
六、關鍵零組件自制率逐漸提高
光電產業在政府政策性輔導下,關鍵零組件自制率已大幅提升,以LED產業為例,園區在上游磊芯片產制已占臺灣86%,在LCD產業更因產業結構完整與群聚效應發揮,帶動臺灣各項關鍵零組件開發,產業形成垂直分工經營模式,上下游整合趨勢發展,關鍵零組件自制率亦大幅提升:彩色濾光片83%、背光模塊97%、驅動IC78%、偏光板73%、玻璃基板92%。
產業成功因素
園區光電產業成功因素,主要在于良好的投資環境、政府所提供之租稅優惠政策、研發獎勵措施、臺灣充足與流通的資本市場、充足的高科技人力資源及水電供應等數項:
良好投資環境:包括單一窗口提供完善服務、政府參與投資、便捷的交通與運輸、良好的光纖信息網絡、倉儲服務、電信與電力建設、醫療保健與環境保護等。
優惠租稅政策:屬于重要新興策略性產品,可享受五年免稅或股東個人投資抵減等租稅優惠、進口之機器、設備、原料、物料等均可免征進口稅捐、以產品或勞務外銷,其營業稅率為零等。
研發獎勵措施:提供廠商創新技術研發獎助金、研發費用可抵扣所得稅、研發設備可享受加速攤提等。
臺灣充足與流通的資本市場:臺灣的創業投資公會擁有會員近200家創投公司,共提供新臺幣1500億元之創業基金,供臺灣高科技業者所需。另凡屬自動化設備、節能設備與污染防治設備等,均可享受低利貸款。
充足的人力資源:除鄰近地區大學所提供近兩萬名學生與研究生,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近六千名研究人員外,海歸學人達4300人,成熟的信息電子與半導體產業也提供充沛的電子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同時管理局配合產業需要,積極前往海外延攬相關人才外,并提供各類專業培訓課程,園區在群聚效應下,已成為臺灣最大人力資源庫。
未來展望
園區光電產業能在近十年期間內,具有爆發力的成長與表現,有賴多年來基礎技術的養成,培育關鍵技術人才,政府積極輔導政策等,未來園區光電產業發展,將著重下列各項發展:
一加強新興技術開發,如有機電激發光極體OLED、低溫多晶硅液晶顯示器LTPSLCD、可繞式顯示面板FlexiblePanel、微碳管CarbonNanoTube等,降低對臺灣光電業者之沖擊。
二加強研發優惠機制,協助培訓跨領域科技人才,鼓勵企業成立研發聯盟,擴大研發之效能。
三協助建立產業技術交流平臺,提供技術信息交流服務,舉辦技術研討會,協助參與國際規格制定,建立科技人力資源數據庫及信息網站等。
四結合產業協會資源,協助制定專利權保護措施與解決權利金問題。
五健全臺灣整體投資環境,提供完善基礎建設,加速園區開發作業,解決用地不足問題,供應充足之工業用水與穩定電量,并簡化行政作業程序等。
六推動國際技術交流合作,經由世界知名學校及科學園區間合作,及科技人才交流互訪,建構技術交流機制。
七結合臺灣精密機械產業,建立自主化光電設備產業,配合臺灣TFTLCD產業對設備之需求,結合臺灣基礎扎實之精密機械產業,逐步切入光電制程設備開發,以提升精密機械產業技術水準。
(作者系臺灣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副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