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的幾個重要關系
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和長遠發展。因此,在指導思想和實際工作中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以下幾個重要關系:
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的關系。歷史唯物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告訴我們,經濟建設是社會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建設的重要保障;社會建設是經濟建設的重要目的,也為經濟建設提供強大動力和支撐。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國家經濟實力,增加社會財富,從而為改善民生、加快社會建設奠定物質基礎;否則,改善民生和社會建設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和加強社會建設,使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相協調。如果社會建設滯后,各方面社會矛盾必然增多,經濟建設的制約因素也就會增多;而且經濟建設如果不以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歸宿,也就會失去動力和支撐。鑒于當前我國社會建設滯后于經濟建設的問題比較突出,不少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亟待解決,必須在經濟建設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加快社會建設,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總之,要堅持合理統籌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使二者相互適應、協調推進。
正確認識和處理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關系。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多、底子薄,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目前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不高而且發展很不平衡。因此,解決民生問題和發展社會事業需要作長期不懈的努力。我們既要積極進取,盡最大努力加快社會建設,抓緊解決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又要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各方面的條件和承受能力。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隨著經濟發展逐步解決問題,穩步提高社會事業發展和社會保障水平,而不能要求過高過急,那樣既不利于解決問題、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會影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損害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要堅持從辦得到的事情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工作。必須清醒認識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需要繼續奮斗十幾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繼續奮斗幾十年,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則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必須始終提倡和堅持艱苦創業,發揚勤儉節約、勤儉辦一切事業的精神,堅決反對各種奢侈浪費現象。
正確認識和處理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的關系。改善民生,加快社會建設,必須正確發揮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具有明顯的公益性質,直接關系社會公眾利益和福祉,直接關系社會公平正義。推進這些事業,要從指導思想、制度建設和資金投入等方面,堅持體現公益性原則,切實強化政府職責,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特別要不斷增強政府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減輕群眾在教育、醫療衛生、養老、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負擔。調節收入分配、擴大社會就業、加強社會管理也是政府的重要職責,政府理應更多地承擔起責任。同時必須認識到,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公益性事業發展形式不是單一的,運行機制也不是一樣的,政府不應當也不可能包辦一切。廣大人民群眾多樣性、多層次和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要充分發揮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對能夠實行市場運作的公共服務,應該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現在存在的問題是:一方面,有些社會事業的發展,政府還沒有履行好該由政府承擔的責任;另一方面,有些該由市場和社會組織解決的問題,政府卻包攬過多。必須按照政事分開、經營性與非經營性分開的原則,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積極引導和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建立公共服務供給的社會參與機制。要把那些適合或可以通過市場、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以適當的方式交給社會組織、中介機構、社區等基層組織承擔,引進競爭激勵機制,以擴大公共服務的供給,并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
正確認識和處理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關系。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一要靠增加投入,二要靠深化改革。不增加投入,社會事業就不能加快發展;而不深化改革,增加的投入也難以有效發揮作用。所以,必須把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這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家實力不斷增強,財政收入明顯增加,我國現在有條件較大幅度地增加用于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建設的投入。要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切實增加對社會建設的投入,為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同時,要實行有利于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的財稅、金融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增加對社會發展領域的投入。既要擴大公共服務供給總量,又要大力調整供給結構,特別要注重向農村、向困難地區、向中西部傾斜,努力改變公共服務設施分布不合理的狀況。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建設領域中事業和產業的關系。既要加快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的各項社會事業,又要發展那些面向市場需求的各類服務產業,以事業帶產業,以產業促事業,逐步形成社會事業和服務產業相互協調、相互促進、蓬勃發展的局面。我國社會事業發展滯后,與社會領域改革滯后直接相關。必須針對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存在的弊端,加大社會體制改革力度,推進體制機制制度創新。否則,增加投入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就難以有效地轉化為增加公共服務,也難以實現社會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還要加強社會領域的法制建設,把社會建設和管理納入法治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只有這樣,才能逐步使我國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推向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