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本身就是一例。在美國推行自由貿易的年代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是搞貿易保護的,美國的自由貿易程度比其他國家高得多。結果是,只有美國獲得了令人驚嘆的繁榮。反倒在美國各種貿易壁壘、反傾銷之類興起后,美國經濟卻變得越來越需要“保護”。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越“保護”,越顯得需要“保護”,于是加強“保護”……
中國則截然相反。改革開放前,中國可以說是全面的貿易保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貿易保護越來越少,其結果是,中國經濟看起來越來越不需要貿易保護。
最近,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發表了倡導自由貿易的講話,國務院推出了《國務院關于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中國推出這樣的政策,并不是和哪個國家談判的結果,而是認識到“越開放越符合自身利益”,這才是真正地體現自由貿易精神。
如果特朗普真的加大貿易保護,且不說其他國家是否會還以貿易戰(筆者估計中國是不會還以貿易戰的),更重要的是,當美國消費者、生產者難以從外界得到更好消費品、生產資料以后,其經濟實力也會下降。舉個例子,當一國保護鋼鐵產業,就抬高了鋼鐵成本,對需要鋼鐵的建筑、機械制造等行業就造成沉重打擊。如果特朗普不改變貿易保護的思維,他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行業需要“保護”。
振興美國制造業,特朗普其實有很有效的辦法——減稅。特朗普也曾許諾以減稅來留住美國制造業。這樣的辦法,是不增加其他行業負擔的。
特朗普的經濟政策中,其他政策于美國而言都確有助益,惟有貿易保護值得商榷。很多人認為特朗普是個務實的商人,能很快認識到貿易保護政策的弊端,但問題是,特朗普會不會在4年的任期內陷入“越保護越要保護”的惡性循環呢?
況且,即便搞貿易保護,也要有程度區別。特朗普沒有辦法做得太離譜,比如他承諾的對中國商品征收45%的關稅,應該是做不到的。假如特朗普對貿易保護的程度有所控制,且在國內減稅、減少管制等方面做得好,美國經濟還是有可能在其任期內取得亮眼增長的。
□鄧新華(經濟學者)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