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敵人”到“搭檔”
2008年總統競選中,希拉里在知名度與經驗上都更勝一籌,但在初選中卻敗在奧巴馬手下。當時有分析認為希拉里并不服氣,將以在奧巴馬政府擔任要職為交換條件,支持奧巴馬競選。果然,奧巴馬競選成功后,提名希拉里任國務卿。當時美國媒體曾分析,希拉里旋風般卷到國務院,拉起了自己的一班人馬,能否與奧巴馬緊密合作尚待觀察。但在奧巴馬政府4年任期中,希拉里可謂“兢兢業業”,訪問國家達到100個,出訪次數超歷任國務卿,被美國媒體戲稱為“勞模國務卿”。
美國國務卿一職至少有三方面的職責:執行國家的外交政策、扮演美國全球大使以及管理美國國務院。在外交政策方面,總統扮演更為領導性的角色。據統計,奧巴馬是自尼克松以來美國最多親自操刀制定對外政策的總統,強勢的希拉里依舊聽命于奧巴馬,在中東動蕩、利比亞問題、轉向亞太、反恐與安全等外交策略中,與奧巴馬保持著高度一致。
今年9月,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遭襲身亡,引發公眾對奧巴馬政府反恐政策的質疑。在16日第二場總統辯論開始前,希拉里宣布對襲擊事件負責,為奧巴馬“背黑鍋”。而在當晚的辯論中,奧巴馬表示:“克林頓國務卿的工作非常出色,但她是為我工作,因此在任何時候我都會負上最后的責任。”兩人分別強調自己責任的舉動,再次讓當初認為兩人將“貌合神離”的媒體跌破眼鏡。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