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快評 | 在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上走在前列,上海如何再破局?
對于上海來說,這是期待,是鞭策,也是面對國際和國內激烈競爭的一種破局之道
今天,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上海考察期間,專程來到位于徐匯區的上海“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調研。
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積極發展人工智能取得的實效給予肯定。他指出,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正迎來爆發式發展,上海要總結好以大模型產業生態體系孵化人工智能產業等成功經驗,加大探索力度,力爭在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產生示范效應。
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不僅十分具體地說清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核心邏輯與重要方法,也是對上海未來發展的又一戰略指引。當今世界,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大國競爭的焦點。對于正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上海來說,如何搶抓機遇,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尤其在人工智能的技術研究、產業應用、人才培養、治理探索等方面走在前列,是成敗關鍵。
這些年,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勢頭迅猛。去年,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 4500 億元,同比增長超7%,累計完成60款生成式AI大模型備案。今年一季度,上海人工智能產值同比增速高達13.2%,成為拉動全市GDP增長的重要動力。
上海布局人工智能的邏輯,始終帶著鮮明的系統思維。以“模速空間”為例,它將算力平臺、開源社區、應用場景和投資機構整合進同一物理空間,構建的不僅是產業鏈上下游的物理集聚,更是創新要素的化學反應池。
習近平總書記寄語上海人工智能發展時,除了技術還特別提到治理,這意味著上海要在技術突破與治理創新的雙軌上探索新路。讓智能更有溫度,不僅是一種產品理念,更是一種發展哲學:中國的人工智能要兼顧效率與公平、創新與安全、增長與責任,要為人類數字文明開辟新的可能。
對于上海來說,這是期待,是鞭策,也是面對國際和國內激烈競爭的一種破局之道,更是中國式現代化在科技領域的生動實踐。
要做到這一切,除了強化政策支撐、拓展應用場景、統籌算力資源,人才培養也是關鍵之招。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這些年,從青少年人工智能學院到“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大賽,上海構建了從興趣啟蒙到頂尖科學家培養的完整鏈路。當世界頂尖人工智能會議的獲獎者中連續出現上海高校團隊時,這些年輕人身上不僅閃爍著技術理想主義的光芒,也沉淀著“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務實精神。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重塑這座城市的肌理。從張江的算力集群到臨港的智能工廠,從徐匯的創新社區到楊浦的人才高地……上海的探索,不僅指向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標桿,也要為人工智能的可持續發展探索新的范式,成為人民城市的科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