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始終是外商投資的熱土、高地與藍海——歐企在華發展的確定性、機遇性與未來性
國際問題觀察員 班聲
當某些國家揮舞關稅大棒,單方面挑起貿易爭端,妄圖以違背經濟規律和時代潮流的保護主義阻斷全球產業鏈時,中國始終以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歷史終將證明,筑墻者必將困守孤城,開路者方能聯通天下。
在貿易緊張局勢持續擾亂產業鏈供應鏈、削弱全球經濟增長動能背景下,部分在華歐企對于向美出口成本上升、原材料進口壓力加大、以及與中國企業技術競爭劣勢進一步加劇的擔憂也在隨之上升。然而,事實一再表明,中國市場彌足珍貴的確定性、機遇性、未來性恰恰是化解這些挑戰的最佳方案。
一、確定性:風雨中的燈塔,亂局里的磐石
以汽車行業為例,位于遼寧沈陽的華晨寶馬工廠沈陽的機器人手臂晝夜不停,這里每55秒就有一臺“沈陽造”寶馬下線,每三臺新車中就有一臺交付中國,詮釋著“中國效率”的確定性魅力。寶馬汽車快“馬”加鞭秘訣正在于深度本土化,奔馳CEO康林松說得好:“在中國的發展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施耐德電氣自1987年進軍中國市場以來,在華已擁有北京、上海、西安、無錫、深圳的五大研發中心,近年來在中國的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5%以上,其在華研發人員已超過2200人,擁有專利超過3000件。在華歐企的“長期主義”戰略彰顯了他們對中國市場確定性的信心和參與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決心。
二、機遇性:沃土永遠回報耕耘者
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加大的背景下,中國機遇彰顯含金量。首先是市場機遇。中國目前中等收入群體超4億人,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已超80%。2023年,博世在中國研發費用達110億人民幣(約合14億歐元),正是基于中國智能出行領域的爆發式增長的穩健預期。其次是創新機遇。2023年中國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3%,健康消費市場已成為繼新能源汽車與數字經濟之后的又一萬億級賽道,預計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突破20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15%。阿斯利康聚焦中國患者需求最迫切的醫藥領域,將供應中心落戶無錫,2024中國業務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全年共有8個新藥及新適應癥在中國獲批。第三是綠色機遇。2024年,當歐洲化工巨頭因能源危機集體減產時,巴斯夫卻通過廣東湛江一體化基地建設“重倉”中國,計劃將75%的全球產能集中于中國,并以此獲得中國綠色發展的先機。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四新經濟”場景,為在華歐企提供了換道超車的可能。
三、未來性:與時代共舞,和變革同行
面對中國企業的技術崛起,聰明的歐企選擇“競合”而非“競爭”。中國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新質生產力的深入推進為更多在華歐企破局注入新的動力。西門子與中國寶武集團共建的“燈塔工廠”,將德國工業4.0技術與中國鋼鐵行業“智”造需求完美融合,示范了“1+1>2”的共贏模式。空客則看準了中國航空市場年均5.2%的穩健增長,空客天津A320系列飛機第二條總裝線項目動工,項目計劃于2025年底正式投入運營,屆時將具備A320和A321飛機的生產能力。空客首席執行官傅里表示,空客進入中國已有30多年。空客看好中國市場,未來將繼續深耕中國,積極在華布局,擴大在華投資。
歐企在中國的發展,短期看是應對挑戰的避風港,中期看是轉型升級的助推器,長期看是基業長青的壓艙石。《中國德國商會:2024 - 2025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在華德國企業將迎來本地化3.0階段,深度融入中國商業生態系統,企業不僅服務中國市場,還立足中國面向全球。當某些國家熱衷于筑墻設壘時,中國始終在修筑通往未來的橋梁。這些“用腳投票”的選擇,無不昭示:擁抱中國市場的企業,終將被時代所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