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區的吸引力在于更大程度的市場開放與更多優惠措施的實施。因此,政策能不能松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盤“菜”是不是中看也好吃。示范區的意義還在于“示范”二字。特別是ECFA簽訂及后續談判的推進,兩岸經濟一體化加速推進,無疑為臺灣當局推動示范區建設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如果可以先行先試兩岸區對區的合作機制,最終真正實現兩岸物流、金流、人流的自由流動,兩岸經濟合作新局面自是可期。
掌聲背后有挑戰
然而,掌聲背后也有挑戰。第二階段制定“特別法”與相關法規配套措施,需要“在野黨”的配合。可是,據臺媒報道,民進黨在春節過后立法院的新會期里提出的優先法案并沒有自由經濟示范區,并表示要強力監督。民進黨立法機構黨團召集人柯建銘更不看好自由經濟示范區,強調“松綁資金、外籍勞工與租稅優惠”,是“配合中國大陸資金”。另一方面,出于政治因素的考慮,自由經濟示范區也成了民進黨“打馬”、“絆馬”的重要選項。有島內媒體發表評論指出,臺灣要實施自由經濟政策,恐怕首先要對大陸資金、人才“除罪化”,不然怎么奢談兩岸進一步合作?
自由經濟示范區的方案以及規劃出臺的過程中,還有島內媒體看到了執政當局的舉棋不定。對此,臺《經濟日報》發表了題為《從自經區到自經島不要再瞻前顧后》的社論。社論認為,自由經濟示范區的最大賣點應該是“解除管制”,如若未將重心置于管制的松綁,與相關業者的期待不符,則難以“示范”出重大商機。另外,該方案是江宜樺執掌行政部門后正式推動的首個重大經濟發展方案,能否有效推動與落實,對馬當局的影響也不容小覷。(記者 李煒娜)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