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12月7日報道稱,評級機構穆迪的數(shù)據(jù)顯示,亞洲經濟體抵御歐洲債務危機影響的能力非常強,以致一些信用評級機構正在考慮提升這一地區(qū)經濟體的信用等級。另一家評級機構標準普爾6日則表示維持對中國的信用評級不變,確認了中國長期“AA-”和短期“A-1+”的主權信用評級,評級展望為穩(wěn)定。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qū)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7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穆迪等機構未來提升亞洲經濟體信用評級是合情合理的。亞洲經濟體和歐元區(qū)許多國家情況大不一樣,無論是財政支出,還是國債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都很低,通常亞洲經濟體國債的收益率都遠低于其經濟增長率,債務的可持續(xù)性是不成問題的。而且亞洲各央行掌握著龐大的外匯儲備,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的狀況不可同日而語,這對于亞洲抵御歐債危機帶來的風險有著重要作用。
多國債務違約風險低于歐洲
來自穆迪的消息說,目前穆迪正在密切關注信貸違約互換(CDS)交易,CDS通常用于保護債權人抵御違約風險。CDS數(shù)值越高,表明債務違約風險越大。穆迪的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目前,中國、韓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的五年期國債平均CDS從63上升到161,而除希臘外的歐元區(qū)國家的平均CDS則從118飆升到301。穆迪的一系列數(shù)據(jù)表明,短期內亞洲經濟體國債的安全系數(shù)已經遠遠高于深陷債務危機的歐元區(qū)國家。穆迪等評級機構正在考慮提升亞洲國家的債務信用等級。
分析人士認為,亞洲主權債務信用好于歐洲的主要原因是亞洲經濟體經濟上升勢頭仍很強勁,儲蓄率高還坐擁巨額外匯儲備,再加上債務占GDP的比重相對較低,并致力于挖掘內需市場。今年三季度,不包括日本的亞洲經濟體GDP平均增長率為5.4%,是歐元區(qū)國家的3倍。全球央行外匯儲備總量10.2萬億美元中,亞洲央行就掌握了高達5.2萬億美元,超過一半以上。這一切為亞洲抵御外部金融經濟風險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經濟下行風險仍然可控
標準普爾駐新加坡分析師陳錦榮對本報記者說,亞洲國家的評級有普遍上升的趨勢。在歐美國家的信用評級普遍下滑時,亞洲國家保持相對平穩(wěn)已屬不易。如果美歐經濟明年持續(xù)不振,亞洲將會面臨一些挑戰(zhàn)。
亞洲開發(fā)銀行6日發(fā)表季度報告稱,受歐債危機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形勢不斷惡化,2012年東亞新興經濟體的增長步伐可能會放緩。亞行在其季度《亞洲經濟監(jiān)測報告》中預計,明年東亞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將增長7.2%。此前,亞行在今年三季度報告中預測東亞新興經濟體2012年經濟增速為7.5%,2011年的預期增速為7.5%。
亞行在報告中表示,歐元區(qū)和美國經濟可能陷入深度衰退。貿易保護主義或貿易融資受限、資本流動不穩(wěn)定以及通貨膨脹持續(xù)或抬頭等因素可能導致東亞地區(qū)的增速遠低于預期值。但亞行高級經濟學家宋雷磊表示,該行對東亞地區(qū)依然很有信心,即便增長出現(xiàn)放緩,對該地區(qū)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是可控的。亞行在報告中設想了最糟糕的情形,即歐元區(qū)因為債務危機而陷入嚴重衰退,導致世界經濟走入低谷,那么東亞經濟體(包含日本)2012年的經濟增長率將從5.4%大幅下降至4.2%。從全球層面看,這個幅度仍然比較高。
評級提升有利于吸引外資
摩根士丹利在最近一份報告中指出,由于歐元區(qū)的債務危機持續(xù)升溫,歐洲銀行正在爭相提高它們的資本充足率,估計這些歐洲銀行將會減少1.5萬億至2.5萬億歐元的貸款資產。其中,面對最大削減風險的非核心資產是亞洲區(qū)的貿易貸款融資。這將波及依賴這些貿易融資的一些亞洲經濟體。據(jù)馬來西亞媒體報道,在亞洲國家中,馬來西亞對來自歐洲的貸款依賴可能最多,超過馬來西亞GDP的25%。不過,從亞洲總體上看,這部分融資所占比重不大,而且亞洲開發(fā)銀行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來應對貿易信貸融資需求大增的情況。
亞洲開發(fā)銀行研究員邢予青教授對本報記者說,亞洲國家對歐債的投資不多,購買衍生產品的比例很低,安全水平很高。總體上看,亞洲國家的金融系統(tǒng)穩(wěn)定性較高。事實上,亞洲國家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更多是因為歐洲經濟不振造成的亞洲出口減少。但亞洲新興經濟體的信用前景很好,已成吸引國際資本的亮點。
分析認為,亞洲經濟體對歐美的出口減少必然會影響經濟增長。第三季度亞洲經濟普遍放緩就是亞洲經濟對外部需求下降的一個反映。對此,亞洲經濟體需要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等多樣化工具來化解這些不利形勢。而亞洲經濟體信用等級的提升也有利于吸引外資,刺激經濟發(fā)展。陳錦榮說,亞洲經濟增長潛力高,對外資吸引力強,現(xiàn)在的問題是政府如何更加靈活地管控外資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