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華文明的文化會通
“會通”一詞,源于《易·系辭上》:“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功,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對此孔穎達釋為“觀其物之會合變通”。應該說,“會通”是中華民族可貴的思想資源,包容開放是其最重要的特質,融會貫通是其最根本的要求。
在近代文明沖突與交流空前猛烈的時代,對于如何在老大帝國中重塑新型文化,就有人提出會通的理論:“凡國學微言奧義,均可借西種之學參互考驗,以觀其會通,則施教易而收效遠。”這種不偏不執的態度,被視為重建文明的理性之舉。“欲求超勝,必先會通”,“會通”,是重塑文明的第一步。
所謂“會通”,意在融會貫通中西文化,就要絕對避免陷入“中體西用”的心態。在理論層面上,嚴復認為:“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分之則并立,合之則兩亡。”在方法論上,錢穆也指出其中的要害:“實在也不知道中學之體是一個什么體。自己認識不足,在空洞無把柄的心理狀態中,如何運用得別人家的文化成績?”這恐怕也是今天文化建設須重加思考的問題。
中西文化皆自成體系,文化會通更要注意避免西方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根本性損害。如西方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其基本價值觀念基礎上的。對西方文明不加甄別地吸收的代價是中華文化的淪亡、消解。欲求會通,必先博觀約取,為現世所用。
所謂文化會通,不是一種文化為主,他種文化為賓;更不是一種文化占絕對主導地位,他種文化只有被吸納、被消化的命運。在急劇變化、觀念多元的今天,沒有哪一種文化觀念與理論方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以政治生活為例,中國2000余年的帝制固不足取,而西式民主難道就絕無瑕疵?
文化會通就意味著要打破對任何文化的絕對迷信,重新評價一切文化的價值。發掘傳統文化中精華和現代資源,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中國與西方文化中,尋找到合適的接榫之處,理性地衡估其是非優劣。在世界多極化的今天,在歐洲中心主義日漸衰歇的時代,多元文化如百舸爭流。奉西方文化即為世界文化的時代,也已一去不返。處于此際的中華文化,自然不必如百年前那般妄自菲薄,去羨慕西方的藍色文明;也不宜文化自大,自彈自唱。
文化會通的意義在于全面展現華夏文化中海納百川的氣魄、永無止境的氣勢,是其他文明的優長映照進中華文化的母體,再造一個氣勢磅礴的新文明。今時今地,在新的時代關口,新型文化的確立,不僅要會通古今,也要會通中西。若能如此,“會通之義大矣哉”!
(作者:羅劍波 復旦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