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收過頭稅的弊端顯而易見。最容易被過頭稅光顧的往往是民營中小企業,而近年來深受國際金融危機之害的也是民營中小企業。本來就在不太好的經濟環境中苦苦支撐,再背上比往年還要重的稅負,民營企業的經營活力、發展潛力、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勢必受到抑制。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民營中小企業還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如果這些企業舉步維艱,甚至關門歇業,微觀經濟的壞死必然影響到宏觀經濟的健康,同時有可能造成洶涌的失業潮,到時擺在政府面前的就不只是經濟問題,甚至還有社會問題。
因而,不管是出于對民營企業利益的保護,還是著眼于宏觀經濟的發展后勁,都不能征過頭稅。事實上,雖然中國的經濟增長較諸往年有所減速,但只要政府部門能調整心態,與企業共甘苦,靈活變通地征稅,就一定能迎來轉機。首先,前些年各地財政收入連年增收,在財政支出上有一個“由儉入奢”的過程;如今財政收入不再高歌猛進,也得學會“由奢入儉”。既然財力不再寬裕,“三公”消費不妨降低,某些并非十萬火急的項目可以暫不上馬。預算安排是死的,人是活的,沒有什么不能通過正當程序改變,總之要量入為出,決不給企業增加額外負擔。
此外,不但要杜絕時間和幅度上的顯形過頭稅,還應該通過改革逐步免除結構上的隱形過頭稅。企業承擔的主要是所得稅和流轉稅,經濟形勢不好,企業不賺錢或者虧損,所得稅是免除了,可是產品流通過程中的流轉稅仍然要交,仍然會成為某些企業的沉重負擔。對于本小利微的企業來說,目前的流轉稅已超過了其承受能力,他們只能慘淡經營,甚至難以為繼。今年以來,中央政府推動結構性減稅,在有些地方已見成效。但是很多地方的企業仍然被顯形和隱形的過頭稅壓得喘不過氣來,這就需要進一步研究經營困難和稅費征收之間的關系,通過稅制改革給企業松綁,創造更好的投資和經營環境。
說到底,過頭稅的產生跟官員過于迷戀財政增長有關系,過頭稅的消除也有賴于政府部門放棄一部分眼前利益。有戰略眼光和服務意識的官員應該能看到,今天不割企業的肉,不收過頭稅,明天這些企業發展壯大起來,將毫不吃力地創造更多的稅收。換個角度看,征收過頭稅也是一種違法行為,如果某些地方一意孤行強征過頭稅,企業完全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權益。(李星文)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