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順醫療機構分工合作這個大的脈絡,才能安放好醫院、醫生和群眾各自的利益。自2012年啟動改革試點以來,相關地區已經探索了一些配套改革,比如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加快補償機制、人事薪酬制度、醫保支付制度等改革。這些改革多管齊下,不僅為老百姓帶來諸多醫改紅利,也為醫務工作者創造了更好的執業環境。一份有關2015年公立醫院改革的報告顯示,接受復評的縣(市)公立醫院藥占比下降6.2個百分點,醫務性收入提高3.3個百分點。一降一升,體現的不僅是醫院總收入向合理比例的回歸,更是基層醫改對各相關主體利益關切的精準把握。
當前,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頂層設計已基本完成,但還面臨著不少尚待突破的難點。比如,如何處理、協調醫共體、醫聯體內部的利益關系,以及龍頭單位和政府職能部門間的責任分配?改善村醫隊伍青黃不接、信息化建設未實現完全互聯互通的現狀,又該從何著手?如何改變“倒三角”關系,實現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的有序下沉?有人說,哪里“三醫”聯動得好,哪里醫改成效就好。解決這些問題,還是需要理清改革的脈絡,提高醫改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全局視角部署后續的改革方案,不斷擴大醫改的受益面。
醫改涉及面廣,復雜程度高,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改革中理清脈絡的過程,無疑也是調整利益的過程。從各地反映的情況來看,“揀軟柿子捏”、違背醫改精神搞小動作、甚至直接抵制醫改的情況依然存在。上面推一推,下面象征性地挪一挪,這種惰性也亟待克服。因此,要想充分發揮改革的疊加效應,還必須進一步厘清改革責任,防止部分人出于私利不想為、不敢為、慢作為,影響基層醫療改革的成效。
基層醫療收益小,服務面卻很大,解決好他們的出路,是醫療改革的重要任務。只有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打好控成本、降費用、保質量、提效益的組合拳,形成“首診在基層、大病在縣內、康復治療回基層”的格局,才能以科學合理的就醫秩序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 人民日報 》( 2017年01月03日 05 版)
下一頁【延伸閱讀:每日電訊:杜絕黑診所,需提高基層醫療供給】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