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鄱陽湖也是江西的心結,長江水位的持續走低導致濕地面積縮小、生物及越冬候鳥數量減少,最大的淡水湖也在日益縮水,枯水期水面有時還不到50平方公里。經濟發展的誘惑和沖動面前,鄱陽湖如何永保一湖清水正面臨考驗。
|
如何保護和開發鄱陽湖?江西一直在思索,而這道難題在去年有了新答案。
2009年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西省第一個列為國家戰略的區域性發展規劃,“生態”、“經濟”,兩個關鍵詞決定了鄱陽湖的發展方向。
“提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戰略構想,一是著眼于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二是著眼于從江西的實際出發,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路子,三是著眼于國家戰略全局和長遠發展,積極探索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新模式。”江西省發改委主任姚木根解釋說,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就是要堅持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更好地造福全省人民和子孫后代。
“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特色是生態,核心是發展,關鍵是轉變發展方式,目標是探索和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綠色崛起之路。”蘇榮說。
為了保護好“一湖清水”,江西首先做起了“減法”。在鄱陽湖5181平方公里水體核心保護區內,嚴格禁止任何開發建設;在“五河”源頭保護區內不準開山采石采礦,不準開辦任何有污染的企業;在全省范圍內嚴把項目準入關,堅決做到“三個不搞”:堅決不搞危及勞動者生命安全和人民群眾健康的項目,堅決不搞嚴重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堅決不搞“黃賭毒”項目。
與此同時,江西抓緊做好“加法”。圍繞綠色崛起,調整產業結構,江西正著力培育壯大具有比較優勢的新興產業,構筑具有競爭力的高新礦產產業優勢,大力發展低碳與生態經濟,著力培育壯大光伏新能源、綠色照明、航空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等新興產業,進一步打響“紅色搖籃、綠色家園、觀光度假休閑旅游勝地”品牌。
“抓好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就抓住了江西發展的關鍵,昂起了江西全省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龍頭’。”吳新雄說。
按照規劃,2015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GDP總量將突破1萬億元大關,十大新型工業產業產值將突破1萬億元,恢復濕地植被60萬畝,治理五河入湖口濕地30萬畝,建設20個國家級濕地公園,60個省級濕地公園,鄱陽湖天然濕地面積保持3100平方公里,新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和縣級自然保護區38個……隨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實施方案》的下發,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藍圖日漸清晰。
城市名片的變遷
調結構,上水平,從一枝獨秀到百花爭艷
2009年11月,位于贛中的江西新余市有了一個新的城市名片:“國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這是目前我國批準建設的第一個以新能源產業為核心的科技示范城。
提到新余,不能不提新鋼。新余因鋼設市,鋼鐵是新余的名片。鋼鐵興,則新余興;鋼鐵衰,則新余衰。鋼鐵長期一枝獨秀,讓新余嘗到過甜頭,也吃到了苦頭。作為一個重化工業城市,支柱產業單一長期制約了新余的發展。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新余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新余市委書記李安澤說,“靠消耗資源、靠損害環境來發展經濟這條路肯定走不下去,憑借單一的產品支撐也不可能持久,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尋找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