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力量叫“交易”
“交易”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尊嚴,更是一筆財富。崔津渡所說的“交易”,是指“交易所”,而對于交易所的功能,崔津渡也有自己的理解:“一個小小的交易所,是與國家利益息息相關。”
“我們建立了三類的期交交易所,第一類是排放權交易所,定位是溫室氣體和主要污染物的減排。第二類是資本市場交易所;我們結合融洽會做了個濱海股權交易所,到目前為止,這個交易所側重是給投資人和融資人提供信息服務,如果能有交易,也做交易的撮合。”
第三類是“要素市場交易所”,這類交易所交易鐵合金、鐵礦石、石油、焦炭……幾乎所有緊俏物資都有交易所在從事交易業務。“也許你不相信,‘交易’不僅是個商業行為,更是一種力量,嚴重點說,還關乎國家利益和尊嚴�!�
提起交易所,崔津渡充滿感慨,“鐵合金中國是第一出口大國,但定價權不在中國,焦碳中國是第一出口大國,定價權也不在中國,中國是稀土第一出口大國,定價權同樣不在中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其中一個最根本的原因,是交易方式沒有融入‘主流’�!�
崔津渡表示,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一共只有三家期貨交易所,即北京石油交易所、上海石油交易所和大連石油交易所。客觀地說,這三家交易所均成立于1992年,在國際上,三家交易所僅可以交易某個油品的拍賣,卻不能形成標準品的競價交易。
崔津渡介紹說,這三家期貨交易所共交易兩類產品,一類是農產品,一類是工業產品。3個國家級交易所,成立18年來,共交易24種產品,“所以我們一定要把交易所市場做起來,我們未來的想法是,進口的大宗商品要做,出口的大宗商品要做,生產經營需要的大宗商品也要做,這樣,我們就有了話語權,定價的主動權也就掌握在我們手里了。”(《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崔曉林 路永慶)